網紅無人公交“阿爾法巴”的真相是什么?創投
文丨獵云網(ilieyun) 郭楊
1346字,約需5分鐘閱讀
無人駕駛汽車一直被津津樂道為人類的未來產業,也是各個行業爭相布局的資本行業。近日,國內首個智能駕駛公交阿爾法巴在中國深圳落地運營,實際上,這也是國家ITS中心借鑒歐盟EBSF(歐洲未來公交系統)所發起并領導的中國下一代新能源智能公交系統項目。
被刷屏的“阿爾法巴”
12月2日,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在深圳福田保稅區首發試運行。主要任務是在開放道路上進行線路信息采集,4輛全電動公交車在全程1.2公里的線路運行,車速10-30公里/小時,途中設三個??空?。
這項項目由國家its中心和深圳巴士集團發起,由海梁科技攜手深圳巴士集團、深圳福田區政府、安凱客車、東風襄旅、速騰聚創、中興通訊、南方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聯合打造。
以下是行駛實況圖片:
阿爾法巴是怎樣的?
阿爾法巴在車頭車尾各裝備著激光雷達,名為RS-alphaba-LiDAR。除了為阿爾法巴重構周圍的三維環境&物體圖像,塑造三維世界的模型之外,還能通過六大感知模塊:障礙物檢測、障礙物分類識別、物體動態跟蹤、高精度定位、路沿/可行駛區域檢測、車道標示線檢測告知阿爾法巴道路方向,前方是否有障礙物,障礙物是什么、位置、距離速度幾何。
在行駛過程中,司機不需要做任何動作,方向盤便根據采集到的路況自動旋轉,在上圖視頻中,阿爾法巴一直以10公里/小時的低俗行駛,在十字路口時,阿爾法巴會自動放慢速度,方向盤跟著打轉。
在將要入站時,阿爾法巴也會自動靠右變線,自動打開車門,在乘客下車后,車門關上,繼續前行。
人工智能駕駛雖然采取了自動駕駛系統,但還是需要一名司機在駕駛位上“監督工作”。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司機踩下剎車便可以由自動駕駛工作模式切換為人工駕駛工作模式。車輛主要以白色為主,其車身尺寸要小于一般的公交巴士,內部設置有17個座位。該車配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GPS天線等設備從而用來感知周圍環境,能夠實時對其它道路使用者和突發狀況做出反應,已實現自動駕駛下車輛檢測、減速避讓、緊急停車、障礙物繞行、變道、自動按站停靠等功能。
目前阿爾法巴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開放了6條線路,時間為早上6點至晚上10點,并且乘車人還可通過線上公眾號查看地圖路線和站點。單次乘坐巴士收費在1-2元不等,用戶通過微信掃碼支付車費。
從生產到落地,阿爾法巴經歷了什么?
CBSF項目首批樣車共4臺,主導阿爾法巴生產線執行的公司為深圳市海梁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主要業務為電動專用車及關鍵技術的研發、交通運輸行業新能源解決方案的研發、推廣、運營及技術咨詢等,法人代表為胡劍平,旗下只有這一家公司。
阿爾法巴的激光雷達由速騰聚創提供,7月14日,最初的這2臺功能樣車在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下線后,由海梁科技智能駕駛團隊開啟底層調試工作。主要是對功能樣車線控底盤、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機、GPS天線及車載工控機、整車控制器及CAN網絡等智能駕駛關鍵部件進行調試和標定,以確保車輛精確感知周圍環境和路況,以便能夠準確發送加速、制動、轉向、變道、停車、燈光、車門控制等決策指令。
深圳巴士集團的回應
深圳巴士集團還對近日流傳廣泛的自媒體文章:《別了司機!剛剛深圳打響第一槍!》給出回應。
在這一文章中,作者稱“這是中國首次,全球首例在開放的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而深圳巴士集團則謹慎給出了辟謠一詞稱:“阿爾法巴運行的關鍵詞是‘有人駕駛’、‘試驗線路’、‘只針對特定人群開放’”,此外,工作人員表示“無人駕駛的實現,仍停留在功能和技術層面。我們的(阿爾法巴)司機,在操作上也會對車輛操作進行一定的干預。”并同時強調,目前這條線路只是處于“數據采集試運行階段”,只對一些專業人士和受邀市民開放,進行免費乘坐。
雖然阿爾法巴的開放道路測試,并不意味著它將很快來到普通人的身邊,但這次阿爾法巴的成功路試,包含了多家政府機構、公司、學術界的合作。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能夠將這么多元的參與方結合在一起,并且最終輸出成果,中國下一代智能公交系統將很快普及全國。
來源|獵云網(ID:ilieyun)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