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中國使命金融
我們有幸身處以數字化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開端,這是百年不遇的偉大時代。那些擔心AI等科技會導致失業的人實屬杞人憂天。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上哪次技術革命不是人類進步的巨大動力?
在這場巨大的技術與社會變革中,金融業是首先遇到沖擊的領域之一。在2015年4月寫給股東的年度信中,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提出了這樣的警示:“成千上萬匯聚了人才與資金的初創企業,正致力于發展替代傳統銀行的金融服務。”
金融業首當其沖,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金融業利潤豐厚,存在很多可被攻擊的環節。2008年次貸危機后,美國民眾一度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但這些運動難以撼動華爾街,因為華爾街有極強的游說能力和規則制訂影響力。現在金融科技要“替天行道”了。第二,金融業傳統的思維模式是風險、風險、風險,這自然會導致對客戶體驗的忽視,而這一點恰恰成為了金融科技企業進攻的發力點。第三,作為中介的銀行業成本巨大,而降低交易費用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命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金融科技的魅力不言而喻:想想看,現在幾乎所有金融需求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機瞬間完成,誰還會跑到銀行營業網點排隊呢?
銀行有理由感到恐懼,因為它們賴以生存的儲蓄、支付、放貸等每個環節都在被金融科技所蠶食甚至取代。這只是開始,區塊鏈是下一輪沖擊波。
當然銀行不會坐以待斃。但變革是困難的,想想柯達和諾基亞吧,它們并非看不到技術變化,但成功是失敗之父。銀行要想真正擁抱金融科技,就需要深層次的組織與文化變革,類似于郭士納所謂的“讓大象學會跳舞”。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的金融科技已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部分原因是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巨大、智能手機滲透率高,另一部分原因是長期的金融壓抑導致金融領域遍布“痛點”。如今,微信、支付寶已經完成了支付終端的卡位,銀行卻還在那里呼呼睡大覺。
對于中國而言,金融科技的獨特使命就是推動金融的市場化進程。傳統金融機構是過去金融管制的受益者,它們缺乏推動金融市場化的內在動力。但如今,金融壓抑所帶來的效率低下已經成為了不能承受之重:非金融企業債務負擔驚人,國企債務與價值創造能力嚴重不匹配,大量中小企業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中掙扎,資產價格泡沫化導致脫實向虛愈演愈烈。
為什么說金融科技是推動金融市場化可以信賴的力量?第一,以BAT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其崛起將推動金融機構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與合理化,這樣才能與民企占GDP 60%以上的格局相匹配;第二,金融科技的一大特征是降低金融門檻(1元錢可以使用余額寶、2 000元可以申請網絡貸款),這就是馬云所言“賦能”(Power to the People),這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關重要;第三,金融科技企業若能嫻熟地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成本,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麥肯錫最近一份針對中國3 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國
7 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較研究表明,中國的經濟利潤80%被金融企業拿走,而美國的經濟利潤只有20%歸金融企業。對金融科技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巨大的創新空間,“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這場變革不會一帆風順,觀念與利益的碰撞將無處不在。在P2P出現跑路風潮之后,互聯網金融有被“妖魔化”的趨勢。我借此呼吁,以金融科技創新倒逼傳統金融改革是中國金融領域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徑。P2P出問題,更多的是因為監管部門長期允許“監管真空”所導致的劣幣驅逐良幣,而非金融科技本身的固有問題。在這場變革面前,金融監管部門必須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和科學的理念,在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尋求合理平衡,而非被大型傳統金融機構“監管俘獲”。面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科技的浪潮,金融監管者既不能推卸責任、坐視監管真空,也不能錯誤歸因、棒打創新。
【來源:劉勝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