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1 日 -5 月 22 日,由泰伯網主辦的全球時空智能大會在北京 ·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會議中心召開。
5 月 22 日上午,大會分會場舉辦了商業航天新十年論壇,主題為《產融協同新十年——產業金融的雙向奔赴》。來自國家航天局、泰伯智庫、商業航天創業公司、投資機構的專家與高管圍繞商業航天發展現狀、行業挑戰與解決方案展開了分享與討論,以下是本場干貨總結:
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預測
國家航天局高分專項副總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趙文波對國內外已對外披露的衛星星座計劃和計劃發射衛星數量進行了統計。目前,國內有約 100 個衛星星座,計劃發射衛星 6 萬余顆,國外有約 34 個衛星星座,計劃發射衛星約 5.6 萬余顆,這其中大部分為遙感衛星。海量的衛星發射需求將會給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針對遙感衛星的未來發展趨勢,趙文波提出了兩點預測:第一,遙感衛星觀測能力將往 " 功能性能 + 效能 " 的方向發展,即高空間分辨率及高觀測精度、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和高輻射分辨率;第二,面向應用場景的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將逐步 AI 化。
民營火箭公司的三點倡議與呼吁
深藍航天董事長霍亮,從民營火箭公司的視角,分享了三點他對于行業的期待:
第一,允許民商建設可回收復用火箭的基礎支撐設置。現有測試火箭回收技術的試驗場和試驗設施相對缺乏、試驗組織難度大,這些影響著可回收復用火箭的研發進程。霍亮希望,火箭公司能在相關部門指導下,建設回收火箭的測試場、發射塔架等設施。
第二,逐步建立商業航天的認證、管理體系。在這樣體系的指導下,火箭公司能夠更好地建立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機制。
第三,需要 " 耐心資本 " 和 " 技術信仰 " 增大對回收火箭的長期投入。對于研發和制造可回收火箭的企業來說,看到成果更需要 " 耐心資本 " 給予時間周期和堅定的技術信仰。
產融協同打造未來商業航天高地
中商董事長竇明明分享了 LP 和 GP 視角下的商業航天問題和困難:第一,產業鏈太長、跨區域、嚴重割裂;第二,星座規劃和建設大量重復和浪費;第三,對海外公司不了解、對海外市場不熟悉;第四,低成本 + 快速迭代模式在中國難以實現;第五,面向傳統場景的企業,很難實現商業化閉環、盈利難、融資難、做大難。
對于上述問題,竇明明認為要通過 GP+LP,一級和二級市場一起努力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對于資方來說,要幫助企業積極鏈接部委和地方政府,為企業拿到需要的資金和資源;同時,通過一二級市場合力,助力細分龍頭穩健地走上上市軌道。對于企業來說,要加強國際合作,緊密關注海外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動態,除 SpaceX 外,Palantir 和 Anduril 兩家公司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2025 商業航天產融協同 TOP 榜單發布
最后,泰伯智庫合伙人、航空航天首席分析師王悅承公布了 2025 商業航天產融協同 TOP 榜單。
按照綜合指數排名,中國商業航天十大影響力城市為:北京市、上海市、西安市、成都市、廣州市、深圳市、重慶市、武漢市、合肥市、無錫市。其中,無錫市為近年來上升發展最快的城市。
按照綜合指數排名,中國商業航天十大投資機構為:經緯創投、元航資本、深創投、順為資本、中科創星、惠華基金、普華資本、中金資本、方正和生投資、中信建投資本。
按照綜合指數排名,中國商業航天十大產業園區為:中關村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文昌國際航天城、梁溪航天產業園、G60 衛星互聯網產業基地、重慶兩江新區空天信息產業園、東方航天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