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項目帶給人民幣基金超級回報?
" 一個是寧德時代,另一個恐怕是寒武紀。" 身邊投資人聊起了這個話題。
此時背景是,過去一年寒武紀股價暴漲,摘得 A 股漲幅榜桂冠;直至今年市值一度突破 3200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令人意外的是,這家千億公司始于一對江西兄弟——陳云霽和陳天石。兩兄弟一前一后加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從事 AI 芯片的研發,最終為創立寒武紀埋下伏筆。
當然,也離不開一眾風投力量的支持。在寒武紀之前,國內創投圈普遍認為投資半導體周期太長,很難賺到錢。早年面對寒武紀,VC 圈也頗有分歧——有人選擇錯過,有人則愿意堅守。這恰是中國硬科技投資的一縷縮影。
脫胎于中國科學院,兩兄弟聯手
寒武紀的故事,始于中國科學院。
陳云霽,1983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4 歲入讀中科大少年班,19 歲轉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碩博連讀,并參與了 " 龍芯 " 團隊,成為其中最年輕的一員。24 歲時,他博士畢業,后晉升為研究員。
而比陳云霽小兩歲的陳天石,幾乎復制了哥哥的成長路徑,大學所讀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計算機博士學位,隨后又轉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擔任研究員。
早在 2010 年,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一次內部匯報中,陳云霽、陳天石兄弟就提出研發 AI 芯片的構想——開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設計的交叉研究。彼時全球尚無成熟案例,英偉達在當時也還只是一家賣游戲顯卡的公司。
直到 2015 年,這支僅 20 人的團隊研發出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隨后在 2016 年,寒武紀創始團隊成員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投資管理平臺中科算源,共同設立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由陳天石擔任董事長及總經理一職。
前排左二為陳云霽,寒武紀創始人、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后排左四為陳天石,寒武紀創始人、現任寒武紀董事長及總經理
之所以把公司命名為 " 寒武紀 ",是因為寒武紀是地球物種多樣性大爆發的年代,此后地球進入了生命的新紀元,陳天石希望這家創業公司能開啟 AI 新時代。
2017 年 9 月,華為發布人工智能手機芯片 " 麒麟 970",背后搭載的正是寒武紀 1A 處理器,并在華為 Mate 10 手機中投入大規模商用,寒武紀由此聲名鵲起。
以往招股書顯示,2017 年、2018 年,寒武紀的收入全部來自 IP 授權,而華為分別貢獻了其中的 98%、97%。但寒武紀和華為的甜蜜期并不算長。2018 年 10 月,華為向外公布了其 " 達芬奇計劃 ",一口氣發布兩款 AI 芯片昇騰 910 和昇騰 310。自然而然,2019 年華為推出的新款手機芯片全面采用華為自研 AI 模塊,這直接導致寒武紀 2019 年營收銳減。
重壓之下,陳天石果斷帶領寒武紀戰略轉型,轉向 " 云—邊—端 " 全場景布局,推出思元系列云端芯片和 MLU 邊緣加速卡,并構建統一軟件平臺 Cambricon Neuware。
里程碑也在 2020 年 7 月到來——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首日市值便突破 1000 億元。陳天石兄弟倆終于站上了敲鐘舞臺。
暴漲之路
成立僅 4 年時間,寒武紀就成為一家千億市值公司,開局堪稱驚艷。
但上市后,寒武紀迎來了一段漫長低谷期。
虧損問題一直持續困擾著寒武紀。2020 年至 2023 年,寒武紀歸母凈虧損分別達到 6.59 億元、11.11 億元、15.79 億元、10.43 億元。針對虧損,寒武紀曾在 2024 年半年報中表示,受供應鏈影響,營業收入有所下降;同時,公司為確保智能芯片產品及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高質量迭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持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
由此一來,寒武紀的股價也開始了長達近兩年的下行。
2022 年 4 月,彼時寒武紀的股價已跌至 46.59 元 / 股,與前期 297.77 元 / 股高點相比,跌幅高達 84.35%。此后,寒武紀股價雖有所回升,但每股仍徘徊在百元以下,直至 2023 年才重新突破百元大關。
寒武紀股價走勢圖
轉折點發生在 2024 年,寒武紀開啟股價狂飆之路——一年時間股價上漲 387%,市值漲幅超過 2000 億元,拿下 "2024 年股王 " 的稱號。不久前,寒武紀股價更是創下 777.77 元 / 股的收盤新高,市值一度突破 3200 億元。
如此瘋狂一幕或許可以從財報中找到答案:寒武紀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2025 年第一季度,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 2.82 億元和 3.55 億元,這是上市以來首次實現連續兩個季度盈利。其中,2025 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 11.11 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猛增 4230.22%,接近 2024 年全年營收。
寒武紀在財報中表示,主要系報告期內公司持續拓展市場,積極助力人工智能應用落地,使得報告期內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這寥寥幾句話背后,有一項數據值得關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寒武紀存貨余額高達 27.55 億元,預付款項也達到了 9.73 億元。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這意味著產品備貨充足,或是對下游市場需求有信心,準備迎接訂單增加;或是產品線拓展,新品即將批量推向市場。
其實,外界環境也在悄然變化。一方面,英偉達 H20 芯片出口受限;另一方面,隨著 DeepSeek 相關推理需求繼續增加,國內 AI 算力需求缺口大,從而帶動國產算力需求增長。
顯然,寒武紀不想錯過這次良機,同時拋出了一份定增計劃,擬募資近 50 億元,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臺和軟件平臺項目。寒武紀的目標恐怕只有一個,便是朝著 " 中國版英偉達 " 加速前進。
堅守的人收獲時間的饋贈
聊起寒武紀,不少錯過的投資人都難掩遺憾之情。但對于那些早年押注寒武紀的 VC/PE 而言,此時頗有一種 " 守得云開見月明 " 的意味。
元禾原點團隊曾向投資界回憶,當初出手時判斷,面向未來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是必然趨勢。在產業發展初期,其實元禾原點并不確定究竟哪個場景會率先引爆,唯一確定的是,無論是哪個爆發的應用場景,都需要像人的大腦一樣的強大的計算力資源支撐。" 這種情況下,站在產業鏈的頂端去押注人工智能芯片就是很明智的選擇。" 此后,元禾原點在 2017 年的寒武紀 A1 和 A2 輪又追加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陳天石中科大 91 級校友,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也出資 1000 萬元跟投了寒武紀的天使輪融資。
這也是聯想創投版圖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叵?2017 年的一個下午,聯想創投集團總裁、創始合伙人賀志強在中國科學院第一次見到陳天石,彼時聯想創投剛成立不久。" 話不多,典型的技術天才氣質。" 交流下來賀志強還是有些拿不準,于是又邀請陳天石到聯想聊了兩回,想看看這理工科創始人是不是 " 書呆子 "。
" 經過幾次交流,發現天石很有商業頭腦。" 但內部投資成員還是覺得估值貴,一度猶豫要不要把項目帶到投決會。最終,聯想創投經過盡調后打消了顧慮,從 A 輪融資開始,是僅有的參與了寒武紀四輪融資的投資機構,陪伴寒武紀一路走上 IPO 敲鐘舞臺。
此外,國科投資也于 2017 年 6 月參與寒武紀的 A 輪融資,一年后繼續參投其 B 輪融資,此時寒武紀估值為 25 億美元。而另一個重要投資方——越秀產業基金,同樣從 2018 年連續兩輪投資寒武紀。
多年陪跑下來,投資機構也不是沒有過動搖。
2022 年那場風波出現,寒武紀市值一度掉到僅有 200 多億元。曾有知名投資人向投資界回憶,當時他人在外出差,內部緊急召開了一個電話會,討論是否要趕緊減持退出。所幸經過分析后,內部忍住了。直至 12 個月后,寒武紀市值便重新回到 1000 億,投資團隊才松了一口氣。
這或許正是硬科技投資最大的魅力所在。眾所周知,硬科技投資周期長,面對的不確定性更大,往往只有苦苦堅守,才能獲得相對合理的投資回報。梳理 A 股過去十年中,能給一級市場帶來超級回報的,除去寧德時代之外,寒武紀無疑一個為數不多的案例。
硬科技投資與以往相比,就如同是種麥子半年收割,而種果樹要三年才掛果——兩者的周期是不一樣的,但這是自然規律。
一位投資人曾總結:" 硬科技最開始的 5-10 年,回報預期低于線性增長,可謂‘十分耕耘一分回報’。唯有耐心熬過蟄伏期,等它過了拐點,才能迎來爆發式成長,資本才能享受到硬科技發展的紅利。"
中國硬科技崛起長路漫漫,艱難險阻。而寒武紀證明了,在中國投資硬科技也能賺錢,能賺大錢。這一點,無疑激勵了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歷史長河。
來源: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