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何以百天論成敗?自媒體
從4月份開始預訂到陸續上市,蘋果AppleWatch已經推出3個多月,也即將開售滿百天。但是,其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質疑:銷量遠不及預期、初代產品功能多屬雞肋……
由此引起的討論是,AppleWatch到底是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蘋果推出AppleWatch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從最近的一段時間的觀察看,AppleWatch一代現在的表現就像當年的第一代iPhone、第一代iPad一樣,在他們所開創的那個新品類里,仍然是會顯得那么稚嫩、那么不夠完美。但AppleWatch的成敗還遠不是這百日可論的。
銷量質疑來自于兩方面,首先是從發售至今,蘋果從未正式對外公開過AppleWatch的銷量。不知是不是庫克早就預料到此,在去年10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就曾指出說AppleWatch的銷量不會像iPhone、iPad一樣單獨公布,這其實也說明也許從一開始,蘋果就沒有在產品市場的規模和重要程度上把AppleWatch和iPhone、iPad放在一個層級。
另一個層面,陸續在媒體上曝出的一些相關預定數據,事實上也一直是由所謂的分析師和機構在揣測,比如最近宣稱AppleWatch銷量大幅下滑90%的SliceIntelligence,事實上早在預定之初,號稱AppleWatch預定量過100萬的也是這家機構。所以,無論是預定量還是銷售量,目前是沒有確鑿說法的。
不妨從離我們最近的中關村市場來看,從發售之初,AppleWatch在市場的表現就沒有像iPhone每代新品上市時的加價潮那么瘋狂,這是中關村的經銷商朋友給我講的他們印象。
而從目前中關村幾個主流的現渠道數據看,每天的出貨量在30~40臺,這些渠道會搜集來自國內行貨網上渠道和香港的水貨渠道產品現貨銷售,各渠道累加估計在北京的日銷售數據在300~400臺,加價從最初的1000~2000元到現在基本和官方價格一樣,港貨甚至要低個200~300元。與此同時,蘋果線下零售店也很低調地開始直接銷售,從這些市場的細節表現也確實看出,AppleWatch的銷量沒有那么理想。
一個產品的市場表現最怕的不是被人捧或被人吐槽,而是被人忘記。AppleWatch上市之后,熱度確實在退燒,比如之前認為最不靠譜的待機時間,其實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在關心。真正用的人已經習慣,而沒有用過的人已經無心吐槽。
從我自己使用AppleWatch這2個月的時間看,最后沉淀下來的需求最大的無非是2個,看時間/日歷/天氣這樣的最基本需求、作為一個手機推送信息的腕上接收端。健康應用和其它應用的使用頻率極地,原因主要是應用在手機端啟動慢,很難有耐心。所以目前看AppleWatch產品本身也是不完美的,體現的結果是用戶的粘性沒有那么高,而這幾乎是所有智能新硬件共同的一個糙點。
所以對下一代AppleWatch的定義就尤為重要,從蘋果過去數個不同類型的產品發展也能看到,往往要到第二代產品才算是產品形態的真正定型。所以從這些方面能看到AppleWatch2代改造的方向:
1.系統:必須能夠更獨立于iPhone運行,現在絕大部分應用特別是第三方應用,必須在iPhone配對的環境下才可用。同時系統對第三方表盤的支持也必須加入,否則可玩性太弱。
2.更快的處理器,按照初代的迭代順序,應該是S2,現在AppleWatch的應用運行速度太慢是體驗上最大的雞肋。
3.更多傳感器,比如睡眠追蹤,雖然蘋果固執地認為睡眠追蹤沒有必要,但當這項功能已經成為幾乎所有手環標配的時候,AppleWatch舍棄這個功能并不明智。
4.其它一些靠譜不靠譜的想法是加入Facetime相機攝像頭、增大電池電量。
畢竟蘋果也不是萬能的,在近40年的歷史上,蘋果推出過很多成功的產品,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失敗產品,比如牛頓機,之后在iPad上復活,所以對AppleWatch這個形態產品的推出,是沒必要一定要求到像iPhone、iPad這樣的成功產品一樣的,也許蘋果本身也沒這么想。
智東西總編觀察,每周一期,準時呈現。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國仁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智能硬件第一媒體,行業必讀!專注報道全球智能硬件創業者和產業鏈;為創業者,連接智能硬件生態,走到風口去看豬。已有智能硬件創者、投資人10萬+忠實讀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